▲ 这是「多聊茶」石阡苔茶的第捌拾壹篇常规文章
解读《茶谱》系列之第二篇
大家好,我是硕硕,真是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啦!上周二,多杰老师在茶课群内的分享会,讲解的内容依旧为明代朱权所著的《茶谱》,这也是关于《茶谱》的第二讲,当然,之后的几次线上分享会的主讲内容,也都会围绕着这本书。
想看多杰老师解读《茶谱》,第一讲的小伙伴~请戳→_→多聊两句丨《茶经》之后,再讲《茶谱》
正文开始前,先放上多杰老师在喜马拉雅《茶诗》课程中,最新音频的图文版本!
《茶谱》格局
按照我个人的套路,拿到一部经典后先是讲作者,再讲整个作品的时代背景,最后才能讲作品,因为没有前面这些做铺垫,有些东西理解起来确实有困难。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上一讲帮大家简单的做了一下背景知识的梳理,今天我们将进入到《茶谱》的正文部分了。
《茶谱》这个书,结构就很有意思。大家要注意到,《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我们姑且称之为“十章式”。这个模式给中国茶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很多的茶书,都是这样去写的。
大家可以去翻一翻,包括到到清代陆廷灿写七万多字的《续茶经》,结构依旧是“十章式”。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还是从“一之源”到“十之图”。
但《茶谱》这本书的谋篇布局是不一样的。
看一本书的时候,我的习惯是先翻目录。目录,就是这一个作者的思路。他怎么去分配这个目录,代表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反映了整个书的侧重点。我讲述这本《茶谱》,更希望的是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大家以后看别的书,也可以参照这个经验。
《茶谱》的目录,应该讲叫自成一派。
《茶谱》不是按照十章式的分法,而是分了若干个小标题。在小标题之前,他还有一个总论。这篇总论,就是这一讲的重点。
坦白讲陆羽的《茶经》是没有总论的。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陆羽的《茶经》上来就是石阡苔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圣陆羽上来就入正题了,并没有序言。
有可能是传着传着就没有了,但是有极大的可能性是之前就没有。陆羽没有明确表达过,他对于茶的总体看法。《茶经》没有,《茶谱》却有,而且这总论还很长,很值得去玩味。
《茶谱》序言
他的总论比较长,我们这一讲不可能逐字逐句的拆解。但是我希望,能找到其中的一些重点,帮大家理出一些思路。那么总论开篇,他先做了一个排比式的写法。一个叫北园之茶。一个叫南涧之水,在一个叫东山之石,这三个他做了个排比。
朱权的文风,我个人感觉是比陆羽高了一点。陆羽的文风有一些蹩脚,但朱权的文风比较优美,大家当做美文去读也很好。他在书中是这样形容茶“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
“挺”大家都知道,这茶是直立的,长的很精神。“郁然而茂”就是长得很繁茂。“森然而列者”,说茶树又密又整齐的排列着。我们总结一下,“北园之茶”首先是长得又漂亮又精神,生长状态很好。这茶显然不是野茶或荒茶,而是园茶。
显然,这个茶种的还很好。这说明,明代就是已经颠覆了陆羽《茶经》中所写的“野者上,园者次。”那为什么《茶经》中体现的是“野者上,园者次。”呢?我在《茶经》的课程中也讲过原因,唐代的种植技术还不行,园茶不见得就能比野茶好喝。而且产量不见得能野茶高多少倍。园茶没有绝对性压倒野茶的优势。
现在不一样。现在咱们喝的大部分茶,您再说它多么的天然,但一般也是人工种植,更多的是野放茶,也不是真正的野茶。
我们现在的种茶、制茶技术提高了,跟《茶经》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有的时候,我老说不要迷信野茶。明代初年朱权的时候,茶园里边种的茶就已经很好了。这时的茶产业,已经颇具规模了。
后面又说到水,水不是自来水,也不是桶装水,那会儿还没这技术。水应该是自然的水,水说完了,又说到石头。等这些都说完了以后他说了什么呢?他说这么一句话“癯(qu)然而酸,兀然而傲, 扩然而狂者,渠也。”癯是清瘦,酸是指书生的穷酸。一种清瘦穷酸的状态。
兀然而傲,“兀”是突兀,就是说这人的状态非常不好,不仅穷酸、格格不入,还很狂傲。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是“渠也”,渠当第三人称“他”讲,指的是泡茶之人。
上文描述的穷酸、不合群、还有点狂傲的这人是谁呢?他说是泡茶的人,其实就是说他自己。朱权是个王爷这不假,是朱元璋的儿子也不假。但是我们更要注意的是,他是一个皇权斗争的失败者。所以,才会有这种落魄人物的性格吧。
他后边的一句话,我请同学们都注意。“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吃茶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不是爱茶之人、懂茶之人,那你应该怎么样呢?把手握紧了,缩在袖子里,不要伸出来。再引深一层,意思是:不懂茶的人,不要碰茶。
这话说的很犀利,今天我还是倡导说:大家都可以喝茶,爱茶的人都可以喝。但是作者不这么说,他认为,你如果不懂茶,你不要动这个。反过来讲,你不懂它,喝不喝这杯茶的意义不大,达不到那样的一个效果。
那他需要达到什么效果呢?朱权对于茶的预期非常高。他抱以什么样的希望呢?这句话是这样的:
“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
“自谓”,自己说,谓就是称谓。“与天语”与天对话。用茶跟天对话,打开自己的心胸。“符水以副内练之功”还要修炼自己的内在修为。
《茶谱》主旨
他喝这杯茶,还没说这茶有什么功效,先产生了一个很哲学的命题。所以第一段,大家读起来,会觉得很吃力,吃力就在这儿。如果您不是懂茶爱茶之人,你可能不容易理解朱权的这种感情。但是我相信,这句话会引起“多聊茶”很多学友的共鸣。
大家杯中的这杯茶,已经不仅仅是饮品了。虽然我们不见得能有朱权那么高的境界,能与天对话,但是我们应该能达到后一句话,叫内练之功,就是自己内在修为的提高。我喝的一杯茶,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往后他还说了一句话:“得非游心于茶灶”。这句话很短,但却很重要。什么意思呢?我最终的目的,不是在器具上,不是在活动上,我是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
坦白讲,我们刚才所分享的这小段儿不长,但是是整部《茶谱》通篇,最难以被理解的一个部分。这其实讲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的茶道。
我们一直在说,我们的邻国日本有茶道。大家也都见识过,很多人到日本旅游,包括去交流,都见到过日本茶道。那么中国怎么没有自己的茶道呢?的确,如果按日本的那样的标准去要求中国的话,中国不会有自己的茶道。因为我们的“道”,与他们的“道”不是一样的。
这一个问题,可以在朱权《茶谱》的开篇找答案。我们的这个“道”,就是道家所讲的道法自然之道,而不是日本茶道的那样的仪轨之道。日本茶道是很繁复的一套程序,一点都不能错。
什么是中国的茶道呢?那就以东山之石、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这是我们的茶道。我们的茶道,不是一间屋子,不是一只盏,不是一套动作。而更多的,应该是正如朱权所说“得非游心于茶灶”,我们最终的宗旨不是在具体的事情上,而是在更大的一个范畴之内,那就是我们道家所讲的这个道法自然之道。
所以很多时候,我在跟大家去聊或者我在跟大家去讲的时候,我也在说,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能够衡量中国的茶。有很多同学问,老师茶席应该怎么摆啊?我说有一定的规则或者有一定的原则性,这大家也可以回去看人人讲的课程,虽然有一定的原则,但我并不限制大家,要求大家一定要像这么摆。
而日本的摆放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怎么摆放,就是怎么摆放。老师怎么教出来的,学生就得是什么样子,一看能看出你是哪个流派的,我觉得那不是中国的“道”。
包括饮茶的方式,我们「多聊茶」与大家介绍的是原则。《解读茶经》教大家读的也是原则,而不是很具体的要求。不会让人感觉,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看就都是「多聊茶」的同学。正如朱权在《茶谱》中所说的,这是一种很广阔的或者是一个很开放性的话题,而不是一个很具象的问题。
《茶谱》金句
“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最后可以用《茶谱》中的这一句话,来总结今天所讲的内容。这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核心所在。
茶叶和茶具,都可算“物”。那是不是一万块的茶能达到的效果,一百块的茶就达不到的呢?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应该讲,各有特色而已。
不是说,我只有喝到那么昂贵的茶,才能通神通仙,才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感悟。只要是安全的,是可靠的,那很便宜的茶,又怎么了呢?寿眉很便宜,但它仍然很好啊。茶器也是如此,是不是名家制作的几万十几万的紫砂壶就是好的呢?我们是不是醉心于此呢?一味地追求名家追求名声,那就要多看看这句话了。
无论是茶还是器具,都是我们要追求的,但不是为了让我们纠结的。这才能达到朱权所讲到的“栖神物外”的宗旨。
他后面接着说:“不伍于世流”。现在流行的东西,是不是就是正确的?流行与正确不能划等号,流行只是流行。虽然这个阶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被大多数人所追捧,但他是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不是大多数有可能是错的?所以“不伍于世流”是正确的。
不管是饮茶的方法,还是走红的茶品,其实都适用于这一句话。中国茶界,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年火了多少茶,败了多少茶。火了多少饮法,有几个能真正留下来?现在大家都讲运作,那么很容易把一个事物推到大家眼前,被大家所认知。这样的茶太多了,这样的饮茶流派也不少。但是不是正确的呢?朱权说的这句话我觉得与大家一起分享,“不伍于世流”大家有自己的判断就好。
后面的这句话更重一些“不污于时俗”。时间沉淀是需要过程的,不是这个时代没有经典,也是不是说唐代宋代的全是经典,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千多年以前了,他不经典的那部分,已经被时间淘汰了,经典的部分也被时间所沉淀,保留了下来。
我们今天身处于这个时代当中,并不知道哪些经典能够保留下去,我们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展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所以我们不要很悲观的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精品,没有经典。
这个“不污于时俗”也是这个意思。不要被这个世俗所侵染,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了。那这是中国的茶道之根源之所在,《茶谱》开篇讨论的,其实是中国茶文化,一个很核心的精神之所在。他与我们邻国日本的茶文化有本质区别。
我们的茶文化,不恋于物,而恋于心。
戳这里看上期
认识这件茶器的人,都暴露年龄了
往期精华
直接戳字 ↓
防雾霾 ▎夸茶▎提神▎香型▎铁观音▎误区
以茶解酒▎玩游戏▎香港茶文化▎慎饮▎命名
开茶饼▎黑盏▎“茶道没落说”▎采茶女▎白茶
花茶▎送礼▎保质期▎盖碗▎茶党芳名▎喝红茶
品茶▎生活▎茶疗▎茶中成分▎喝茶胃疼▎野茶
活动照片▎茶圣▎紫砂壶▎洗茶 ▎禁忌▎茶器具
芳名▎品茶▎慎饮▎命名▎误区▎趁热喝茶
小青柑▎白茶起源▎铁观音前世今生▎焙火
黑茶▎故宫喝茶秘境▎宫廷喝茶▎泡茶之水
十五首唐代茶诗▎办公室泡茶▎焙火
茶筵视频 ▎石阡苔茶▎白茶茶青▎水汆儿
茶礼▎小罐茶▎明前茶、雨前茶▎茶漏
虎丘茶▎大口or小口?▎《茶之书》
茶筵视频 ▎石阡苔茶▎白茶茶青
即可看到相应文章,更多内容未完待续!
点击下面的数字
「03」「06」「09」「12」
「15」「17」「20」「23」
「25」「29」「31」「34」
「36」「38」「41」「44」
「49」「52」「53」「62」
「63」「70」「72」「75」
「76」
查看所有关于饮茶问题的解答
编辑:硕硕
校对:齐航
摄影:阿昭
做图: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史地文化及历代茶文化。“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今日头条:杨多杰(签约作者)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
喜马拉雅:旅游频道脱口秀《I Love 游》主播
掌上北京:核心撰稿人及名士团成员
荔枝电台:杨多杰电台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跟着古诗学品茶
当代茶痴杨多杰继《20讲解读茶经》后再奉力作,精选40首历代经典茶诗,带你读诗品茗之际体察古代文人生活状态,悠然自得中品味乐趣无穷的传统文化。
我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茶很早就渗透进诗歌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到现在,已历时一千七百余载,众多诗人和文学家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茶诗。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茶学就缺少了传统底蕴,不熟悉古诗就丢失了文化傲骨,《跟着古诗学品茶》带你重新拾起那些令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以今人视角再度串起这段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
▲01「序章」闲散之中真情见,跟着古诗学品茶
▲02「开篇」从先秦百家到魏晋风骨,茶诗到底源起何处?
▲03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仙也与茶有缘
▲04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三》:心怀家国天下,亦有小资生活
▲05 陆羽《六羡歌》:茶圣为何只有一首传世茶诗?
▲06 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朋友眼中的茶圣陆羽
▲07 僧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围观茶圣的朋友圈
▲08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茶为何能喝出七重天
▲09 元稹《茶》:千古奇绝宝塔诗
▲10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神秘的茶山聚会
▲11 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古代茶人如何来往?
▲12 白居易《食后》:诗人吃饱了做什么?
▲13 李德裕《忆茗茶》:宰相今天只论茶
▲14 皮日休《题惠山泉》:古人泡茶用水能有多讲究?
▲15 杜牧《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病太守的茶瘾
▲16 王禹偁《龙凤茶》:一首诗读透宋代贡茶
▲17 丁谓《咏茶》:靠送茶如何混迹官场
▲18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梅妻鹤子难舍好茶
▲19 晏殊《烹日注茶》:诗歌中的茶饮变迁
▲20 梅尧臣《七宝茶》:竟然还有人这么喝茶?
▲21 曹汝弼《喜友人过隐居》:茶如何让人们缓解社交冷漠?
▲22 沈括《尝茶》:《梦溪笔谈》里怎么讲茶?
▲23 苏轼《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大才子如何品茗聊茶?
▲24 苏轼《记梦回文两首》:宋代生活家的精致生活
▲25 苏轼《汲江煎茶》:东坡先生的泡茶教程
▲26 欧阳修《双井茶》:文豪的自我慰藉
▲27 黄庭坚《奉谢刘景文送团茶》:揭秘宋代知识分子的茶饮方式
▲28 陆游《试茶》:为何他能被称为咏茶第一人?
▲29 朱熹《茶灶》:老夫子的茶学渊源
▲30 元好问《茗饮》:不输汉民族的茶文化
▲31 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其一)》:元代人还喝茶吗?
▲32 高启《采茶词》:他们改变了中国茶
▲33 李攀龙《寄赠元美龙井茶》:明代第一名茶消亡史
▲34 徐渭《茗山篇》:东方梵高的诗茶情怀
▲35 文徵明《品茶图》:品茶品出书画双绝
▲36 唐伯虎《事茗图》:江南第一才子如何事茶?
▲37 施闰章《叔父寄敬亭茶封题曰手制》:清代茶人为何不出名?
▲38 阮元《福儿汲得学士泉煮茗作诗》:他教会了我们“茶隐”人生
▲39 郑板桥《李氏小园》:喝茶,他可不糊涂
▲ 不断更新中...
扫码或戳阅读原文听他吟诗品茗
关于《茶谱》,您有什么想问的?
标签: #石阡苔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