荜拔,荜拔的图片

changweiyan 225 0

  原创作品荜拔,最新转来荜拔,字号有点小,无法加大,委屈朋友们的眼睛啦——

   任见文学艺术馆

   01

   北洋政府时期,人物辈出,国内外瞩目的吴佩孚即是其中一个。

   吴佩孚出生于1874年4月20日,那是清朝同治十三年。他的家在山东蓬莱县学后街,开一个杂货铺——安香杂货店。

   据说吴家爹在儿子诞生的那天晚上,梦见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到他的杂货铺视察,哎呀呀,真是蓬荜生辉,使他激动不已。

   戚继光号“佩玉”,于是吴家给新生儿起名时,斗胆就用了戚氏的“佩”和“玉”。吴佩孚,字子玉。

   吴家杂货铺位于县城边缘,又小,生意很弱,所以吴佩孚的童年经常吃不到肉肉。

   家境愈是清苦,父母愈是望子成龙。吴家夫妻对儿子管教甚严,期望甚高。吴佩孚六岁时,父母就将他送入私塾,念四书五经。

   02

   吴父还常给吴佩孚讲戚继光和他梦见戚公的故事,戚继光为国捐身,诛灭倭寇的英雄壮举,在吴佩孚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深深的印记,并渐渐产生了顶礼膜拜之情,要做一个像戚继光那样报效祖国的人。

   吴家连张桌子也没有,吴佩孚放课归来,母亲张氏就找来木板,往石磨顶上一放,把吴佩孚抱起来坐到磨棍子上,吴佩孚就咿咿呀呀地读起书来。

   吴佩孚十三岁那年,父亲撒手去世,弟弟吴文孚年仅十岁,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家境更加困苦。

   安香杂货店原本是小本经营,其收入仅能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少有积蓄。老板死后,生意日趋清淡,营业收入逐日减少,生活难以维持下去。

   但吴佩孚咬牙立志,发奋读书。他的老师是登州府著名的宿儒李丕森,曾这样评价他:“惟子鹤立鸡群,不与群小儿同流合污”。

   他白天入塾读书,放课回家,则辅助母亲干些家务劳动,分担生活重担,“绝不偷安,以图逸乐”。“其坚忍耐劳,与人同甘苦之性,尽于幼年,已预贮之矣。”

   03

   吴佩孚看到母亲终日为生活奔波操劳,心如刀绞,决计要为母亲分担忧愁。

   晚清时,由于内忧外患,清政府洋务派在蓬莱编练“登州水师营”,张贴告示,招收学兵,要年龄为十六岁至二十岁的学子,每五天出操训练两天,每月有二两四钱饷银。吴佩孚得到了这个信息,有心前往。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也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宏愿。

   这时的吴佩孚身高已达一米六七的样子,从外表看上去根本不像十四岁的孩子。

   吴佩孚苦口婆心地说服了母亲,虚报年龄为十八岁,前去报名考试,被录取。

   登州水师营每周只有两天上课操练,学子平时住在家中,按规定的时间前往出操就是了。吴佩孚继续帮母亲操持家事,并坚持在李丕森老师门下受业。

   04

   吴佩孚的少年生活,没有任何娱乐或嗜好,一门心思练武习文。

   半兵半读的学兵生活,每月领得的薪饷,除去给先生的束脩一元外,剩下的则分文不少地交给母亲,全家人的生活得以维持。

   登州水师营的训练,李塾师的循循善诱,加上吴佩孚自己焚膏继晷的苦练和苦读,“每逢塾中期课所为文字,气机谤沛,清言霏屑,辄欲压倒侪辈,夺取锦标。其师亦深加推许,目为不易之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被日本人打败,日军乘势攻入中国,连陷大连、旅顺、威海卫,日舰在渤海湾中耀武扬威,横冲直撞。

   次年1月18日,日舰居然开到蓬莱县城以北的海面,并向蓬莱阁开炮。

   炮弹击中了晚清山东巡抚托浑布手书的“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中的的那个“不”字,“海不扬波”变成了“海扬波”。

   05

   二十一岁的吴佩孚目睹了日舰炮击蓬莱阁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成为他终生不忘的国耻。他禁不住心中怒火中烧,拳头砸在城墙垛上,暗暗立下誓言:总有一天,荜拔我吴佩孚要提一师劲旅,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他还歩岳飞韵,填了一阕《满江红》,写照心怀——

   甲午耻,犹未雪,民国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扶桑魔窟。

   壮志饥餐岛夷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896年秋末,吴佩孚赴登州府应童子试。招办的官员不看国家危局,竟然出了个狗屁考题是:“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时年二十二岁的吴佩孚见题心开,写作自如,一鸣惊人,中了第三名秀才。

   安香店门前一下子热闹起来,吴秀才顿时成为蓬莱县城街头巷议的中心人物。

   06

   然而就在吴佩孚考中秀才的喜报贴在家中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蓬莱县城的大街小巷又张贴出通缉令,捉拿在逃案犯吴佩孚。

   事情变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电报局长祝寿,从济南请了戏班子到家做堂会,戏子演出的全是些男女混杂、解带脱衣、伤风败俗的东西。

   吴佩孚纠合几个同科秀才和布衣青年,决心替天行道,要惩治这些腐败透顶的官绅。

   吴佩孚们在局长家中好戏开场的时候冲了进去,同声指责其违犯禁律、败坏风俗。

   孰知官官相通,蓬莱的县太爷也应邀在场看野班子戏,兴致正浓,即被这班嘴上无毛的秀才扫尽,非常恼火,喝令手下捉拿。

   吴佩孚等人见势不妙,夺门而走。

   07

   出了府门,吴佩孚就与伙伴们商议,县衙一定不会放过这件事,要伙伴们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他的头上。他决定当即拜别母亲,离开家乡,远走高飞。

   事情果真与所料一样,县太爷立即布告,革去吴佩孚等人的秀才功名,缉拿归案。

   吴佩孚踏上了流亡之路,身上仅带有二两银子,星夜兼程,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去处,最后打定主意到北京。

   二十出头的吴佩孚,沿路乞讨,于腊月初十到达京城,投宿在同乡人开办的蓬莱阁旅店。店主答应免费住宿,当天招待一餐晚饭,以后吃饭问题自己解决。

   吴佩孚于半月后经人介绍到天津武卫军中去当管带的勤务兵,正式开始其行伍生涯。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多了名军人。

   不久吴佩孚报考开平武备学堂,被破格录取。然而,八国联军入侵,学堂停办,吴佩孚辍学后到陆军警察队充任班长,接着升任排长,先后被授予准尉、少尉、中尉衔。

   08

   在保卫大沽口的战斗中,吴佩孚担任炮队队官。

   因为从小树立了“意切报国”的意识,所以在保卫大沽口的战斗中,吴佩孚表现异常勇敢,“不怕死”精神第一次显露出来:“迨事势危急,营长以次,均已退却,吴将军一人独负炮台之责。愤外敌欺凌,遂力发三炮,均能命中。”

   战斗结束,因吴佩孚“一人击毙联军甚多”,获得嘉奖。

   已是中尉军官的吴佩孚入测绘科学习,以第一名毕业,被派往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任中尉,正式成为北洋系的一员。

   为了对付俄国毛子,北洋与日本勾结了。吴佩孚因此被差遣去烟台芝罘日本守田利远军事谍报机构,做谍报员,负责收集俄国在中国东北驻军的军事情报。

   吴佩孚见多识广,深谋机智,设计缜密,勇于负责,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情报员,深得守田大佐的器重,被称为“总有办法”先生。

   09

   谍报员月饷五十块大洋,除去吃喝开支和寄回家中以外,还有不少积蓄。加上其他津贴,半年多时间吴佩孚便积蓄了三百块大洋。

   日俄战争前夕,吴佩孚应命带领四十七名谍报员渡海去旅顺、大连等地刺探情报,最后将谍报队带到安全地带集结返程,不仅顺利完成任务,且无一人伤亡,受到五百元大洋特别奖赏,破例准假一周回家探亲。

   吴佩孚身着军装,骑着高头大马,归心似箭,快马加鞭,不到一天就回到蓬莱老家。拜见了寡母、乡亲。

   这时的吴佩孚,早非昔日的逃避官府缉拿的穷秀才,多年的晦气熬出了头,令蓬莱父老刮目相看,人人见了又是打招呼,又是请安问好。

   这次探家,其母做主,还快速地为吴佩孚成就了一门亲事,巨绅李家女儿,速度之快,如同闪电。

   10

   第七天一清早,吴佩孚便扬鞭跃马,返回芝罘守田公馆,依旧干那惊险万状的情报员工作去了。美丽贤惠的李夫人留在堂上,代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

   三年后,吴佩孚升任北洋第三镇管带,驻扎在长春,有了固定的驻地,月饷一百五十元,官职福利三百元。生活相当富裕,便把家眷接到长春居住。

   吴佩孚租了处宅院,接来母亲侍奉。

   同时也接来了李夫人。

   谁知房东的小姨子,芳龄十八岁的张佩兰小姐暗地里瞄上了吴佩孚。

   张佩兰肥头大脸,双颊红润,说美不美,说丑也不丑,成天和吴老太太厮混在一起,亲热得像母女。

   张佩兰早晚必到西正房请安两次,不时地还帮吴老太太捶背捏腰,端茶倒水,深得老人家欢心。后来索性拜老太太做干妈,而称吴佩孚为“干哥哥”。

   11

   吴佩孚营地在黑嘴子,离市区约有十来里路,每天一早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去营地督练队伍,黄昏时才蹄声嘚嘚地归来。

   每当傍晚吴佩孚归来,张小姐总是迎出门外,亲热地叫一声:“吴二哥。”露着一副笑眯眯的面孔问暖嘘寒,较之嫡亲兄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三个月以后,吴的全家与张小姐关系微妙起来,吴家婆媳之间关系紧张起来。

   婆媳矛盾由暗变明,形成火山爆发。

   偶然,吴老太太把积在心里的病块和盘托了出来:“我养只母鸡还为我下几个蛋,娶荜拔你进门三四年连屁都放不出一个来,你看你还有什么用荜拔?你要有本事就给我生个孙儿出来!”

   12

   李氏整整哭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吴佩孚百般劝阻无效,李氏收拾一些换洗衣服,头也不回地去车站搭火车回蓬莱娘家去了。

   李氏走后,张佩兰乘虚而入,一声一个“干娘”叫得更勤了。以前是每天两次到吴老太太面前请安,现在干脆一天到晚在老太太身边,晚上和老人大睡在一个坑上,百般殷勤,把老太太哄得不知东西南北了。

   老太太夸奖说:“干闺女真好,我要是有这么个儿媳妇就好了。”

   吴佩孚晚上回来,被吴老太太叫到房里,要他娶张小姐做偏房,说她看张小姐有“宜男之象”,会给吴家带来小公子的。

   吴佩孚不等母亲说完便立即否定,吴老太太破口大骂:“你这不知好丑的儿子,难道你想吴家断子绝孙吗?你要是不依,我饶不了你!”

   吴佩孚还想再说什么,吴老太太已跑回房里,关上房门。

   吴佩孚呆呆地站在屋中间,不知如何是好。

   13

   母子俩僵持了几天,老太太又让和吴佩孚最谈得来的同乡绅士张敏卿做儿子的工作。

   张敏卿说:“老太太把事情都对我说了。我不想在异乡看到蓬菜的不孝子孙,我以同乡会的名义,要求你听从老太大的安排。否则自负其责。”说完拂袖而去。

   吴佩孚是个出名的孝子,不孝的罪名他是万万担不得的。母命难违,终于纳了张佩兰为妾。

   婚后不久,吴佩孚返篷莱故里,接回了正室夫人李氏。

   一夫一妻一妾,同居一室,开始尚能相互忍耐,一月后不再克制,醋海生波。吴佩孚左右为难。

   妻妾争风越演越烈。吴老太太也无法左右局面。吴老太太病故后,家室失和则更为严重了……

   几年后,吴佩孚改任副师长,率部南下之际,买了别墅,雇了侍女,安置李夫人在保定。

   14

   1911年10月10日,武汉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山西新军亦宣布独立。

   袁世凯派北洋陆军第三镇统制曹锟率其驻保定的第一协西出娘子关,攻打山西革命军。

   进军途中,炮兵第三标标统啸众哗变被撤职,曹锟任命吴佩孚为标统,并升为上校,从此,吴佩孚成了曹锟的得力“干将”。

   袁世凯为稳固北洋政权大举平南,吴佩孚作为北洋第三师副官长,随军南下湖湘。

   湖南督军汤芗铭,看中了吴佩孚是“了不起”的人才,就向曹锟“借将”,要把吴佩孚调到督军衙门,安排一个要职。

   曹锟有感于“将才难得”,非但不舍“子玉老弟”,而且立马向袁世凯保举,急升吴佩孚为北洋第三师第六旅少将旅长。这一年,吴佩孚三十九岁,将入不惑之年。

   15

   吴佩孚用十五个年头,完成了从书生到将军的嬗变,开始在中国军事、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虽说时势造英雄,但跟他少年励志、刻苦奋斗也是密不可分的。

   1917年7月,段祺瑞组阁,改组旧国会,重组安福会。

   孙中山通电反对解散国会,号召议员南下护法,并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南北战争再次爆发。

   吴佩孚奉北洋政府命令,任前敌总司令,出直隶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以闪电战术,克岳州、占长沙,气壮山河,势如破竹,一气逼近广东、广西。国务总理段祺瑞亲往犒师,并当面吹捧吴佩孚为“常胜将军”。

   16

   1918年6月3日,北洋政府向吴佩孚授衔“孚威将军”,并在电文中公开许以广东督军为酬,以诱吴佩孚继续南下,攻打两广。

   然而,吴佩孚戛然而止,息兵衡阳,不动了。

   他说:“民国肇建,已逾八年,如今竟闹得人人都在争夺地盘,长此以往,必将亡国!我们军人,现在惟有埋头整军,以准备将来抗御外侮,这才是正经事。再要南北对峙,唯有同归于尽!”

   紧接着,吴佩孚在湖南衡阳通电全国,呼吁南北罢战,实现和平——

   “以有限之兵力,从事内争,置外患于不顾,是对敌国宁可屈服,对国人毫无迁就,重轻倒置之举。”

   通电一出,举国各界为之喝采。

   继而,吴佩孚提出“文官不贪污腐败,武将不争夺地盘”的口号,并以宣誓方式公开四大自律:今生今世“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交外夷、不举外债”,约己警人。

   17

   吴佩孚确实做到了他的自律条款,并且终身奉行不渝。

   1919年的巴黎和会,日本的贪得无厌和战国的软弱犹豫,引发了“五四”运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长沙、济南等地的学生及商人群起罢课、罢市、罢工。

   在“三罢”高潮中,吴佩孚率所属第三师官兵,自衡阳前线,连发数电,致北洋大总统徐世昌和全国各界,公开站在爱国群众一边,全力支持罢课、罢市和罢工运动。

   吴佩孚联合湖北督军、浙江督军等,公开通电“内惩国贼,外争主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北洋政府逮捕学生,要求北洋政府,立即释放学生,召开国民大会,收回青岛——

   “此次外交失败,学生集会力争,全国一致,不约而同。民心民气,概可想见。对于直言学生,倒颠措施,大好江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学生乎?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既非为权利热衷,又非为结党要誉;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

   18

   吴佩孚的实力,北洋政府是清楚的,全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抗议,北洋政府是恐惧的,不得不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制后盾,愿效前驱”。吴佩孚主张以武力为外交后盾,在“五四”运动前后,影响很大。

   福州学生抵制日货,遭日人残杀,吴佩孚再次严正声明:“闻此噩耗,义愤填胸,谨厉戎行,愿为外交后盾。”

   日本政府向北洋政府通牒,要求中日直接交涉。吴佩孚闻知,直接上书北洋大总统,督其驳牒示强——

   “今我政府若与之直接交涉,国体何存?人格安在?我国民不惜以牺牲流血之价值,仅博此拒签之余地,若政府遂与直接交涉,是不啻与国民宣战也。”

   19

   吴佩孚还调动、联合直系诸将领,呈文国务总理,请其“拒绝直接交涉,驳还日牒,以释群疑,而定人心”,“切勿为一方权利而牺牲国家领土,勿为一时权利而牺牲青史名誉。”

   “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键。山东青岛,系中国公共之领土,非少数人之私产也。况其地当冲要,为我国沿海第一门户,决不能断送于外人。故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誓死相争,拒绝签字,非达交还目的不止。”

   在五四风潮中,“无日无时无吴之通电”,吴佩孚通电的内容与五四风潮的大方向一致,“凡所通电,皆中肯要”。

   吴佩孚“赤诚爱国”、“大义昭然”的言行,为当时舆论所一致赞赏。

   吴佩孚在“五四”运动中的言行,对于达到“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两大目标和促进“五四”运动的蓬勃兴起及深入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0

   吴佩孚率北洋第三师两万多官兵从湖南衡阳撤防北归。

   吴佩孚作《满江红·登蓬莱阁》被定为军歌,将士们一路高唱,士气高昂。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至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弱,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直皖大战爆发了,这是吴佩孚撤防北归不久的事情。

   21

   段祺瑞正式向曹锟、吴佩孚的直系下达攻击令。

   吴佩孚公开通电抨击段祺瑞安福党曰:“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担任前敌总指挥的吴佩孚,率第三师与段祺瑞的定国军大战于固安、大兴一线,仅五日便使段军溃败不可收拾了。

   吴佩孚一举铲除了安福系。

   为酬答吴佩孚的“不世功勋”,大总统徐世昌、国务总理靳云鹏想封他山东督军,并暗示将请他进京担任国家内阁要职。

   吴佩孚说,某有“四不”之律,誓终生践行,不可违背也。遂婉词予以拒绝。

   北洋政府拗不过吴大帅,只好任命他为直鲁豫巡阅副使,很快又特任为两湖巡阅使。

   22

   吴佩孚拒绝了北京内阁要职的诱引,引军驻扎洛阳。

   1920年10月10日,吴佩孚在在洛阳悬起“陆军第三师司令部”、“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公署”的大招牌。

   吴佩孚到洛阳时,这个城市极度破败,全城人口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三十万。尽管如此,这位“儒帅”对这座名城还是心存敬畏,他祭了祭关林庙里的关公,拜了拜文庙里的孔子,迈动他那踏平无数敌阵的军靴,走遍了洛阳城的四关四隅,最后选择袁世凯当年为训练新军修造的洛阳西工兵营,继续营建。

   两年光景,西工兵营由三千亩增大为一万二千亩,新建营房一万二千间,操场、阅兵台等设施一应齐全了。

   23

   洛阳营房建成,恰值袁世凯倒台身死,吴佩孚怀着“雄踞洛阳,统治四方”的野心,特地在司令部南面,修建了一所巨大的规制新颖、陈设华丽的西式会议中心。

   会议中心落成之时,吴佩孚欣然援笔,为新楼题写了一副对联:“得志当为天下雨,论交须有古人风”,并以他自小及长一直崇敬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名字谓之“继光楼”,以此激励将士,抵御外侮,守家卫国。

   吴佩孚在营建西工兵营的同时,对洛阳的市政也做出了贡献。

   从西工兵营开始,修建宽阔的灰石马路,直通洛阳老城和金谷园火车站,道路两旁大量栽植杨柳和槐树,绿荫匝地。还建设了营市街和公馆街,成了逐渐热闹的居住社区。

   吴佩孚在整体营建过程中,也向洛阳百姓,尤其是向富户进行砖瓦摊派,石料摊派,导致了一方社会的负担和辛苦。

   不过吴佩孚使袁世凯的西工军事区面积翻番还要多,至今仍然是洛阳城市重心所在。

   24

   吴佩孚屯兵洛阳后,洛阳遂成为直系统治之最大政治、军事中心,全国除广东、云南、贵州三省外,均有代表常驻洛阳。

   可是,当时的洛阳市区洛河上没有一座能过汽车的桥梁,这给吴佩孚的军事行动带来极大不便。他寻思着在洛河上建一座大桥,好让他的军车通过。

   钱从哪里来?

   事有凑巧,实业家张謇组织上海北方工赈协会会员来到洛阳访问,吴佩孚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支持张謇举办工赈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工,在洛河上修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大桥23孔,全长206米,宽6.5米,为洛阳史上第一座钢筋水泥大桥,也是民国初期河南省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

   25

   大桥建成后,洛阳各界建议为此桥命名,吴佩孚说:“这座大桥附近,原是隋唐天津桥遗址,‘天津晓月’本是洛阳八大景之一,非常有名,我看也不必起什么新名字了,仍叫天津桥吧!”

   但洛阳百姓仍然称吴佩孚修建的大桥为“老吴桥”。

   桥修成后,洛河洪水泛滥,竟将它冲垮了。

   “老吴桥”遗存,位于今天的西工区南边洛河北沿,今天只剩下一截桥头悬在空中,犹如断臂指向对岸,成了“洛阳断桥”。

   曾几何时,吴佩孚在洛阳威风八面,不可一世。四年间,吴佩孚在洛阳编练的军队超过十万之众,共有五个正规师和两个加强师。

   吴佩孚参照戚继光的练兵法,并吸收西方近代军事科学,实施之。

   26

   老吴首先成立了教育处,拟定教学计划,着力培养具有高深军事战略战术能力的军事指挥员和专门技能的士兵。

   其次招募有学问的大、中学生投笔从戎,建立学生军,以最大限度地适应近代海、陆、空立体战争的需要。

   编练预备役兵团也是吴佩孚军事建设的特色之一。

   吴佩孚还对直系各师旅部队进行军事轮训,成立轮训将佐的军官教导团,并命令每师出一营,每旅出一连,集合到西工,由吴佩孚亲自督训,练就后回原部队,“辗转教练。”

   建立航空部队。吴佩孚在营区以北开辟了面积约二百万平方米的飞机场,从法国购进四架飞机,每日在洛阳上空飞行训练,开洛阳航空之先河。

   设立无线电台。吴佩孚耗资白银十五万两,进口设备,构件洛阳无线通讯,号令四方。

   27

   吴佩孚对官兵进行训示,时刻不忘以“保国为民”作宗旨,严格要求指挥员,“与下级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不怕死”。严格命令部队“冻不拆屋,饿不扰民”,“所过地方,秋毫无犯”。

   吴佩孚的洛阳治军驰名中外,上海大陆电影公司曾拍下系列电影纪录片八部,总题为《吴佩孚洛阳练兵》,中外瞩目,影响深远。

   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任命吴佩孚为陆军总司令,吴佩孚坚辞不受,只在洛阳埋头练兵,意图保持一支武力,以便实现他“恢复法统”、“统一全国”的目的。

   1921年4月21日,一位德国小姐名叫露娜的,在德国驻北京大使馆供职,碧眼金发,风度不凡,突然跑到洛阳晋见吴佩孚。

   原来她到中国供职二年,久仰吴大帅英名,以公事为名来到,实则另有意思。

   28

   在洛阳,露娜和吴佩孚为公事几度长谈,谈完公事又海阔天空的聊个不停。

   谈话中露娜频送秋波,数示爱意,而吴佩孚对这位异国女郎提不起兴趣,言谈应付。

   露娜大失所望,几天后怅然离洛阳回北京去了。

   然而,露娜仍然一片芳心向洛阳,给吴佩孚写来不少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充满爱幕之情。

   吴佩孚开始还看几句,后来就干脆将信往废纸篓一扔了事。

   露娜见久无回音,仍不死心,又写来一信,一改用中文写信的习惯,一张信纸,用德文只写了一行字。

   收发交到译员处,译员翻成了中文是:吴大帅,我爱你,你爱我吗?

   29

   译员见此信惊惶失措,不敢送给吴佩孚,而是拿到秘书处,请教巡署秘书长、吴佩孚的拜把兄弟郭梁丞,郭梁丞见信后大笑不止,叫译员立即送上去。

   译员不敢,郭梁丞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扣留大帅的情书不成?”

   译员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将译信呈送吴大帅。

   吴佩孚阅后,笑得合不拢嘴,译员才松了一口气,只见吴大帅提笔在信上批了四个大字“老妻尚在。”命译员将此批示发回对方。

   回到公馆,吴佩孚把这一趣事照实叙给张佩兰听,并说:“我吴某人一介莽夫,居然还会被洋小姐看中,真是可笑之极!”

   张佩兰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乘吴佩孚高兴的时候,提出了“扶正”的请求:“大帅,你看看,德国女郎都在追求你了,可见觊觎巡帅夫人宝座的入何止一二。如果你还不肯把我当正室的话,以后还要惹出更多的笑话来,还会多生是非。你看是吧?”

   30

   张氏软硬兼施,吴佩孚终于说道:“本帅决定,即日起正式扶张佩兰小姐为夫人。”

   吴公馆连夜摆开酒宴,临时邀集身边好友、部属同僚,设酒庆贺。是年吴佩孚五十岁整,张佩兰三十八岁。

   吴老太太看张佩兰一副“宜男之像”,吴佩孚顺从了母亲的心意,娶了张佩兰为二夫人,也想生个一男半女。怎奈越盼,却越失望。张氏虽然被“扶正”了,但并没有改变无子女的局面。

   张佩兰怪自己的肚皮不争气,于是数年后自己作主给吴佩孚挑选了一名十九岁的丫环,眼巴巴地指望这位小三儿能给吴家生出一男半女来,然而,这最后的希望仍告破灭……

   31

   吴佩孚在洛阳练兵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对吴佩孚进行“赤化”。

   中共党人李大钊,通过其政法学堂的同学白坚武与吴佩孚频繁接触。双方经过多次会议、会谈,合作愉快。

   李大钊向吴佩孚正式提出的赤化建议,吴佩孚欣然采纳。

   李大钊推荐共产党人在铁路系统搞职工运动,香港海员罢工,吴佩孚默许了在京汉铁路上行驶的火车头上竖起“援助海员”的大旗。

   但吴佩孚屯兵洛阳期间,又奉命镇压了“二七工人大罢工”运动。

   吴佩孚饱读诗书,较有修养,既很“古典”,又很“时尚”,一直提倡什么“劳工神圣”。但铁路工人罢工,他不愿意。

   32

   工人决定罢工之前,吴佩孚把京汉铁路局局长赵继贤召到洛阳,严加训斥,并传达曹锟的严令:禁止工人集会。

   接着吴佩孚电请工会派代表到洛阳谈话。他和工人代表相见时态度忽然变得十分温和,说:“你们工人的事,我没有不赞成的。不过稳定压倒一切呀,好好工作是硬道理,怎么能开会呢? 难道你们不开会不行吗?”

   集会实际上是另有预谋的,但工人代表不告诉吴佩孚,应付说路权还是政府的,开会目的是要将沿线工会组织统一起来,决无其他举动或政治意义,无碍于路政。

   北洋政府害怕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下去,威胁其统治,吴佩孚也得考虑其主子的存亡,考虑其统治区域的社会稳定,说:“我是军官,岂有收回成命的道理?如期开会,万不可能,倘改期并另换地点则可。你们若是执意开会,我可没有办法了。”

   33

   工人们暗地里有支持者,怎么会听军阀的?

   2月1日,工人代表按原计划开会,与布防的军警发生冲突。

   2月4日,京汉铁路全线工人总罢工,客车、货车、军车一律停驶,一千多公里铁路运输线,陷于瘫痪状态。

   罢工开始后,各方的报告如雪片般飞向洛阳,称工人态度坚决,无法进行调解。吴佩孚奉北洋政府之命,下令强制工人复工,不服从者以武力相胁,为首者予以逮捕。

   罢工者没有被吓倒。

   第三天,吴佩孚的各路军警开始行动。他们将各大车站工会负责人拘捕,不让他们和工人联络,企图切断罢工链条。

   但是工人们仍然不肯复工。又过了三天,全面镇压行动开始了。

   34

   京汉铁路线上,枪弹呼啸,鲜血飞溅,三万多名京汉铁路工人,为争人权,争自由,和吴佩孚的军队进行了坚决抗争。

   吴佩孚坐镇洛阳,命令湖北督军萧耀南派军队镇压罢工工人,萧耀南的部队开枪打死工人五十多名,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施洋等先后惨遭杀害。

   吴佩孚当时镇压工人大罢工的动作很大,洛阳大街上军车呼啸,军警调动频繁,洛阳民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吴佩孚却轻描淡写,说:“这些小孩子们闹事,会闹成啥名堂!狠狠地治治他们,看他们还敢闹不?”

   洛阳百姓说,老吴心变黑了,不得好死了。

   35

   尽管世事变幻,风波诡谲,吴佩孚行善作恶、不一而足,非常惊奇的是,1924年9月8日,新鲜出炉的《时代》周刊让美国人大吃一惊,这期的封面人物居然是个黄种人!照片下的说明是“General Wu — Biggest man in China”,吴将军——中国的英雄。

   吴佩孚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成为亮相国际知名期刊的第一位中国人。

   确实,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城的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

   是时,中外确实普遍看好吴佩孚的政治前景。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

   36

   奉系军阀张作霖认贼作父,投靠日本起家,不停地扩军备战,觊觎北京政权。

   张作霖跟段祺瑞和广东军阀建立了三角同盟,两次发动攻击,史称“直奉战争”。

   直奉军阀双方在交战中,吴佩孚调动他所练十万精兵,仅用七天时间,就摧毁了张作霖的十五万兵力的“镇威军”。

   后因冯玉祥等策动“北京政变”,占领北京,囚禁了草包总统曹锟,自任中华民国国民军总司令,战争形势发生剧变。

   吴佩孚腹背受敌,十万大军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率残部登舰南逃。

   兵败之际,有人出来调停,劝吴佩孚“背曹拥段”——弃曹锟而就段祺瑞,吴佩孚说,某“宁可玉碎,不求瓦全!”

   37

   日本政府不安好心,请吴佩孚暂时退入日本租界。

   吴佩孚断然斥道:“堂堂中国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也!”

   吴佩孚的部下中也有人劝他暂时到其他国家的租界避避风,如他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老部下萧耀南,就请他临时避入武汉的法租界,他坚拒并宣称:“谁再要我入租界,我便要谁的脑袋!”

   1925年10月20日,直系将领孙传芳等人联合川、黔、桂、粤、湘、鄂、浙、闽、苏、皖、赣、豫、晋、陕十四省军政长官二十一人联名致电吴佩孚,推举吴佩孚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敦请他出山组织全国联军共讨张作霖。

   吴佩孚再次担当起主持军国大事之责任,宣布:恢复约法,依照法律解决国内一切纠纷,志在统一救国。

   然而,吴佩孚的统一救国梦尚未实现,便被“北伐军”打败了。

   吴佩孚带着他的幕僚及所余五千官兵,投奔巴东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度流亡生活。

   38

   吴佩孚住在白帝城,游“白帝古刹”,拜关公塑像,还写下了《入蜀》诗。

   曾统貔貅百万兵,时衰蜀道苦长征。

   疏狂竟误英雄业,患难偏增伉俪情。

   楚帐悲歌骓不逝,巫云凄咽雁孤鸣。

   匈奴未灭家何在?望断秋风白帝城!

   吴佩孚在白帝城住下不久,便有日本特务佐藤秀夫来阿谀奉承:“日本朝野对大帅十分敬仰,愿在大帅暂时受挫之际伸出援助之手,以表亲善之谊。我们想借给大帅款项一百万元,赠送步枪十万支,小钢炮五百门、机枪二千挺。若大帅不嫌菲薄,我们用军舰一并运送入川,交予大帅。”

   吴佩孚哈哈大笑道:“过去我有钱何止百万,有枪何止十万,尚且一败涂地,可见我的成败与钱款、与枪械无关。况且,我要借外债、引外援又何必等到今日,等着日本?”

   佐藤秀夫走后,吴佩孚身边幕僚埋怨吴佩孚不该拒绝援助。

   吴佩孚生气地吼道:“什么援助?小日本乘我内战之机,挑拔分化中国内政,你们难道还看不明白?我辈军人,岂能见利忘义,背弃祖宗?”

   39

   吴佩孚亡川四年,仍然虚设他的大帅行辕、八大处,挂“孚威上将军”牌。

   虚荣则虚荣矣,然毕竟光杆了,老吴实际上只有住闲了。期间,勤奋写作,自费出版了《书生戎马》、《酸秀才》、《醉卧沙场客》、《学圃散人》、《失败英雄》等书,还撰了幅长联,挂在书房以自赏——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时,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1931年春天,国内战局以蒋介石大获全胜告一段落。

   蒋介石见吴佩孚既未通电反对自己,也未与阎锡山、冯玉祥合作,就想借吴佩孚以加强对北方的号召力,力邀吴佩孚前往南京会晤。

   40

   吴佩孚见借机出川机会已到,回电同意应召前往南京。但他表面应邀前往,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心在西北。

   “九一八”事变时,吴佩孚在甘肃武都,“闻报,一夕不寐。黎明,出示电稿,抗议倭寇,速返关东之地,否则率师周旋到底。”

   吴佩孚在兰州,和平解决了“雷马事变”,缓和了当地的回汉争端。

   甘肃、四川、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将领发出了拥吴佩孚出山,共同抗日的通电,吴佩孚也就真的响应五省通电,出任“安国军联军总司令”,封官设职,招兵买马,幻想东山再起,抗日救国,实现自己的宏愿。

   吴佩孚的举动引起蒋介石的不安,他命令杨虎城以陆海空军总司令潼关行营名义迅速派兵平乱。

   吴佩孚的抗日救国期望遂成泡影,不得不离开兰州,进发北平,向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靠拢。

   41

   吴佩孚率部到达临河县,张学良的代表毕泽宇来迎。

   天津大公报记者采访,吴佩孚回答:“永息内争,同心同德,集中力量,共御外侮,一切以国事为重”,并提笔为大公报题写了“和内攘外”四个大字。

   1932年2月1日清晨,吴佩孚乘火车抵北京西直门,张学良率领华北军政官员到车站迎接。

   当天下午,吴佩孚回访顺承王府张学良的私邸,一见张学良就板起面孔责问:“沈阳事变为何不作抵抗?”

   张学良回答:“有命令。”

   吴佩孚训斥张学良道:“你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

   张学良无言以对。

   吴佩孚咄咄逼人:“你国仇家仇不报,真是不忠不孝!你怕抗日,我帮你抗,我不为名不为利,我左手拿回东三省,右手交给你。”

   42

   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告成立时,吴佩孚勃然大怒,他随即通电:“佩孚以退处之身,不能默尔,特申愚悃,惟望鉴裁!”

   吴佩孚赞许马占山组织东北义勇军的壮举,称赞马占山“不愧为不甘做亡国奴的爱国将领”。

   东北义勇军派人见吴佩孚,吴佩孚除大加鼓励外,密令部下赶造大刀一万柄。

   吴佩孚的老部下,时为平津卫戍司令的于学忠,得报吴佩孚在造武器,不知何用,特来向吴佩孚打探。

   吴佩孚声严厉色地回答:“你们没有丈夫气概,敌至不击,坐失良机,那就一边站着,看老夫把兵刃运至东北,出关去杀敌吧!”

   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挑唆所谓“华北自治”。在北京,一班失势军人、官僚、政客,都投靠日本,当了汉奸。

   43

   日本人要吴佩孚出山,当华北国领袖。

   吴佩孚又拍桌子,又掷茶碗:“自治者,自乱也!中国已经乱了几十年,老百姓吃够了动乱之苦。如再制造动乱,分裂国家,老百姓所不容,天地良心所不容也。吴某绝不接受引诱,辱没祖宗!”

   “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队进入北平。吴佩孚来不及撤离,身陷虎穴。

   日本人让吴佩孚干北平维持会长,吴佩孚严词拒绝,日本人就让清末老官僚江朝宗干。江朝宗上任后,到吴府看望吴佩孚。吴佩孚一见江朝宗就火冒三丈:“你为日本人组织治安维持会,真是白发苍苍,老而不死,是谓贼也!”江朝宗被骂得差愧溜走。

   日本组织傀儡政府,又选中了吴佩孚,因为他曾是煊赫一时的“爱国将领”、“革命将军”,中外注目的大英雄人物,在北洋系武人、民国政界的名流中仍不失为一尊偶像,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

   44

   然而,吴佩孚岂能为倭寇所动?

   汪精卫也曾到北平,约吴佩孚前往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的官邸,商谈合作。

   吴佩孚断然拒绝,说:“我们是中国人,谈的是中国事,到日本人那里去谈什么东西?”

   日本特务部长土肥原一连三次劝驾吴佩孚,三次碰壁。

   第一次,土肥原说:“请玉帅出来,救救我们日本。”

   吴佩孚哈哈大笑:“我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你们日本人?”

   第二次,土肥原说:“请玉帅出来,调停中日和平。”

   吴佩孚道:“好哇!请贵国天皇和我国蒋委员长来电要我出面调停,我一定照办!”

   45

   第三次,土肥原说:“请玉帅出山,还是担任你原来的职务,和日方共同维持中日民族共荣。”

   吴佩孚说:“如果一定要我出山,请你们退出北平,连东北也退出,可以吗?”

   日本人心生诡计,放出消息说吴大帅将召开记者会,并散发事先拟好讲话稿,公布吴佩孚对时局的“看法”。吴府门口也站上了日本宪兵,摆明了含意:姓吴的不识时务就没好果子吃。

   吴佩孚满不在乎:“本帅什么没见过,跟我玩这种小儿科?”遂将计就计,在如时召开的记者会上,吴佩孚摔了日方事先为他起草好的书面文件,而是口头发表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时局宣言。

   46

   吴佩孚说:“本人过去的行动,足以证明本人向以维护和平为职志,例如民国八年通电吁请南北和议、民国十年支持召开庐山国是会议、民国十九年调解中原之战,都是为和平而发。

   “恢复和平,必须是全面的,平等的,惟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今天要讲中日和平,惟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全面撤兵。二、中华民国保持领土和主权完整。三、日本应以现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的交涉对象。”

   吴佩孚一转身,大声对秘书道:“译成日文给他们听,一字一句,断乎不可有片言更改。”

   47

   日本人在拉吴佩孚下水之事上,可谓投资巨大,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恼羞成怒之下,终于要下毒手了。

   1939年12月4日,北平大雪,吴佩孚牙疾引致发烧。

   下午三时,日本特务川本,日本军医寿田,大汉奸齐燮元和符定一,以及若干假扮的护士,驱车来到吴家,不顾部属及家人的阻拦,声称为吴佩孚治疗牙病,强行为吴佩孚开刀,将其“喉管切破”,吴佩孚“血流如涌,一叫而绝身殉国”。

   有人喊:快打强心针!

   日医在医药包里寻找一番,表示没带强心针,旋即跳到床上“抢救”,进行所谓“人工呼吸”,强压胸腔及心脏。这番“抢救”动作,无非是再施手脚,加速死亡。

   家属们从里边出来,哭声震天,张佩兰当场昏厥。

   48

   吴佩孚的亲随张劭溥拔出手枪要打死日医,日医在众多警特掩护下飞快逃窜。

   赫赫有名的吴大帅被日本特务杀害于他在北平的寓所,举世震惊,消息传到重庆,国民党《中央日报》头版大标题报导,蒋介石亲发唁电吊丧。

   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国民政府与最高国防委员会给吴佩孚八个大字的挽辞:“乾坤正气、宇宙完人”。还分别决议,追赠吴佩孚为一级上将,“其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

   陪都的报纸上,更誉吴佩孚为“中国军人的典范”。

   49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他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他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但他没有私蓄,也没有田产,惟有清廉名声,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是难能可贵的。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吴佩孚出殡的那一天,整座北平万人空巷,从东口大街一直到神路街口,密密层层挤满了自愿为吴佩孚送行的老百姓,人人脸上都写满了崇敬和悲愤……

   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看出,泱泱民国,有两位仁人志士,对权利不是那么贪婪,第一是吴佩孚,第二是孙中山。

   50

   蒋介石奠吴佩孚文:“呜呼,陶林风邈,曾在土乾,五十余载,恬嬉偷安,韬钤寡讲,戎政孰娴,将才将德,兼具尤难,翳维先生,远慕关岳,砥砺廉隅,持躬慎悫,部勒谨严,临淮最卓,微言大义,夙昔钻研,出处之际,审择靡愆,为民为国,荣利可蠲,舆人讴诵,夫岂偶然,子瑜神交,春明倾盖,欢若平生,轻裘缓带,其气冲宵,其言正大,谓兹砥柱,中流攸赖,姜桂之性,老而弥芳,身处危境,心系中央,无屈威武,屡斥鸱张,苦心支持,艰险备尝,国步未平,方资雄略,胡不然遗,停云遥落,陈迹难寻,清言如昨,还我山河,九京可作,尚飨。”

   蒋介石挽吴:“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曹锟评吴:“只要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

   任见著有《中国宫城建筑文化论析》、《巫文化的根源特性》、《刘秀传》、《曹操传》、《刘禹锡传》、《白居易传》等著作,此文摘自任见的《见识洛阳》一书中《秀才军人多奇志》《大义昭然受赞赏》等章。

标签: #荜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