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自我检查,胃病的自我检查

changweiyan 347 0

不是每个胃黏膜活检都是胃炎

2018年的夏天,在芝加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里,我来到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学习消化病理,在肖书渊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指导下,不但学习了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同时也学习了胃肠道各种肿瘤与非肿瘤疾病的诊断。在这里学习,我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开拓了诊断思路,也见识了很多以前不认识的疾病。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通过肖书渊教授这几年不断的在国内各种会议上反复授课,逐渐改变了我们的诊断思路,来到这里学习,更多的是在实际病例中慢慢体会诊断的细节,提高诊断能力。

对于我来说,最具有颠覆性改变的,是对胃黏膜活检诊断的认识。以往在工作中,往往简单直接的把所有非肿瘤性胃黏膜病变诊断为胃黏膜慢性炎,在不深究病因的情况下,就对炎症细胞密度、活动度等进行分级。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胃黏膜病变都是胃炎。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形态改变,通过胃黏膜病变特征判断引起病变的原因,比炎症分级更为重要,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胃黏膜活检,首先要确定有没有病变,这就要求病理医生非常熟悉正常胃组织各部位(贲门、胃底/体、胃窦)黏膜结构,才能准确判断。如果没有病变的组织,要敢于下“未见明显病变(without diagnostic abnormality)”的结论。对于有病变的胃黏膜组织,首先要对病变模式进行评估,根据固有层炎症细胞数量的多少,分为胃病和胃炎两大类。胃病黏膜固有层炎症细胞很少或没有;胃炎以黏膜固有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为特点。然后根据胃小凹、腺体等各种结构改变及炎症细胞分布的特征,进行疾病诊断。

必须强调的是,非肿瘤疾病的病理特点,常常相互重叠,难以单纯依靠形态学进行准确的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例如患者药物使用史,可帮助确定是否为药物损伤;单独的胃黏膜局灶增强性胃炎,不具有诊断特异性,但结合肠镜检查,则对克罗恩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胃黏膜病变的形态特点:

01

化学性胃病(Chemical gastropathy)

化学性胃病是一种常见的由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胃黏膜损伤改变,常见病因包括胆汁反流、NSAID、酒精等,此外,铁剂、树脂结晶、麦考酚酸酯(MMF)、放疗化疗、门脉高压等也会造成化学性胃病。

化学性胃病常见于胃窦,主要形态学改变为胃小凹增生、延长,呈螺旋状结构(corkscrew appearance),表面呈绒毛状突起,胃小凹上皮黏液减少,呈立方状。值得注意的是,黏膜固有层很少或没有炎症细胞浸润。如果黏膜固有层大量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则应该考虑为胃炎。

化学性胃病,胃小凹增生、延长,呈螺旋状结构,表面呈绒毛状突起,胃小凹上皮黏液减少,呈立方状。黏膜固有层很少或没有炎症细胞浸润。

不同病因引起的化学性胃病,具有各自的形态学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可推测引起化学性胃病的原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化学性胃病病例很难明确病因,只能确定为化学性胃病。

NSAID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其中阿司匹林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由于NSAID的广泛使用,NSAID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则是引起化学性胃病的常见原因。其形态学主要为化学性胃病,有时局部黏膜或腺体受损,出现糜烂,也可见灶性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围绕腺体浸润。

NSAID相关胃黏膜损伤,化学性胃病,伴局灶活动性炎,灶性出血。

02

胃炎(Gastritis)

胃病自我检查,胃病的自我检查

胃炎是以黏膜固有层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为特点的病变。当以慢性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为主时,称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基础上,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腺体,或出现糜烂、溃疡,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常见的慢性胃炎包括幽门螺杆菌胃炎、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局灶增强性胃炎等,由不同病因引起,形态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1)幽门螺杆菌胃炎(H. Pylori gastritis)

幽门螺杆菌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炎,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最常发生于胃窦,使用PPI治疗的患者,炎症可由胃窦移至胃体。形态上表现为黏膜固有层表浅浆细胞呈带状密集浸润,常伴活动性炎、表浅淋巴滤泡增生及肠上皮化生。黏膜表面分泌的黏液内及胃小凹内可见杆状幽门螺杆菌。当形态上怀疑幽门螺杆菌胃炎,但幽门螺杆菌不容易找到时,可通过免疫组化提高检出率。

幽门螺杆菌胃炎,黏膜固有层表浅浆细胞呈带状密集浸润,伴活动性炎。

幽门螺杆菌胃炎,黏液内可见幽门螺杆菌。

(1)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Autoimmune atrophic gastritis)

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胃黏膜破坏,引起胃体胃底腺广泛萎缩为特征的胃炎。常见于老年人,但近年来早期病变在中青年诊断也逐渐增多。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破坏壁细胞和主细胞,导致胃酸减少、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引起恶性贫血。胃酸减少,对胃窦G细胞的负反馈减弱,胃窦G细胞增生,继而刺激胃体ECL细胞增生。ECL细胞长期增生,可发生胃神经内分泌肿瘤(I型)。

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需要结合胃体及胃窦黏膜活检进行诊断。胃体黏膜表现为广泛而弥漫的胃底腺数量减少或消失,可被幽门型腺体取代(幽门腺化生),晚期伴弥漫肠上皮化生,黏膜固有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可伴ECL细胞不同程度增生。胃窦黏膜可表现为化学性胃病,同时G细胞增生。

当胃体胃底腺完全消失,被幽门型腺体取代时,形态上与胃窦黏膜非常相似,只能凭临床送检部位确定是否为胃体黏膜。难以判断准确部位的病例,可通过免疫组化Gastrin确定是胃体还是胃窦组织,胃体组织Gastrin阴性,胃窦组织胃小凹下部可见Gastrin阳性细胞。

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胃体黏膜,胃底腺消失,被幽门型腺体取代,肠上皮化生,固有层多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黏膜,G细胞增生,固有层仅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3)局灶增强性胃炎(Focally enhanced gastritis)

局灶增强性胃炎指在背景完全正常的胃黏膜组织中,出现局灶炎症细胞围绕单个或数个腺体浸润。单独的局灶增强性胃炎并不具有诊断特异性,但在临床怀疑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上,高度提示克罗恩病的可能性。

局灶增强性胃炎,在背景正常的胃黏膜组织中,出现局灶炎症细胞围绕单个或数个腺体浸润,结合临床及肠镜回末病变,可符合克罗恩病。

03

质子泵抑制剂效应(PPI effect)

胃病自我检查,胃病的自我检查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常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PPI使用后,胃酸减少,对胃窦G细胞的负反馈减弱,胃窦G细胞增生,并刺激胃体壁细胞增生。形态上表现为胃底腺呈囊状扩张,细胞胞浆向腺腔内突起。当胃镜所见胃黏膜扁平时,称为PPI效应;当胃镜所见为胃息肉时,称为胃底腺息肉。胃窦黏膜活检可见G细胞增生。

PPI效应,胃体黏膜,胃底腺扩张,细胞胞浆向腺腔内突起。

PPI效应,胃窦黏膜,G细胞增生。

小结

对病理医生说的话:上面所介绍的都是胃黏膜活检中常见病变最典型的特征,在实际诊断中病变千变万化,不少病例会出现不典型的改变,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病变的叠加,使病变的形态学改变更为复杂,这就要求病理医生在掌握各种病变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每个病例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对临床医生说的话:要得到准确的病理诊断,首先必须要向病理医生提供充足的活检材料和充分的临床信息。胃黏膜病变常常需要对比胃体、胃窦黏膜形态特征进行判断,如果只取一个部位活检,无法全面评估胃黏膜改变,有些情况下无法得到准确的病理诊断。

非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特征往往不具有特异性,不同病变的形态常常有重叠,而且不像肿瘤性病变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明确诊断,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必须建立在获得完整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在送检标本的同时,请尽可能向病理医生提供重要的临床病史。疑难病例需要多学科讨论,临床、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共同决定疾病诊断。

(本文所用病例均来自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病理系,部分图片由肖书渊教授提供)

致谢

衷心感谢肖书渊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肖教授事务繁忙,中国美国两边跑,我在芝加哥学习的时间里,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可以真正面对面跟肖教授学习的。不管肖教授身处国内还是芝加哥,我每一天都在肖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肖教授珍藏的近千例消化道病变,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肿瘤及非肿瘤性疾病,就像让我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在里面自由探索。肖教授在芝加哥的日子里,每天都会和我一起看这些病例,解答我的疑问,为了抓紧时间,连周末也不放过;肖教授在国内的日子里,每天都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在微信里回答我的问题,很多信息都是在凌晨时分发出的。无论我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幼稚,肖教授总是以最大的耐心作最详细的讲解。我到芝加哥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占用了肖教授太多太多的宝贵时间指导我,肖教授却毫无怨言,总是那么认真而仔细地为我答疑解惑。这一切都让我为之感动不已。藉此机会对肖教授致以最深的敬意与最诚挚的感谢!

衷心感谢CCCF的资助,让我有机会到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学习消化病理,此行获益匪浅,无论是病理诊断,还是科室管理,都有太多值得我们国内的病理医生学习之处。希望借助CCCF的平台,分享我学习的点滴收获,为国内消化病理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END——

为了更快更好地向各科医师推广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治过程中的各种理念和经验,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特开设“CCCF医师笔记”栏目,向所有对IBD有兴趣有经验的CCCF医师征集IBD相关文章(包括病例、综述、会议报道、读书笔记等)。征集文章经CCCF专家工作组审核通过后刊登在“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微信公众平台, 有意投稿的医师请将文章发送到: info@cccf4u.org。

叶子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头颈病理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消化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淋巴组织疾病病理诊断

你我同行

爱在延长

标签: #胃病自我检查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