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湘楚地区汉唐中医靠谱吗的视觉文化与思想观念论坛在岳麓书院举行
岳麓书院今天
2018年6月11日至12日汉唐中医靠谱吗,“中国古代湘楚地区的视觉文化与思想观念”论坛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此次论坛邀集了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汪悦进(Eugene Wang)先生和中央美术学院贺西林教授两位相关领域极具声望的资深学者汉唐中医靠谱吗,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西华师范大学的九位青年学者与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也有四位青年教师参与报告和讨论,体现出国际性、多元性和跨学科的特点。
6月11日上午9时许,论坛正式开始。会议组委会代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谢一峰老师在开幕发言中对此次论坛的缘起、组织过程、会议安排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回顾和介绍,并借理学家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诗句,表达了对此次论坛的期许和愿望。随后,贺西林教授也向与会的各位青年学者表达了殷切的期许和鼓励。
在全体与会学者合影留念和简单参访具有千年文脉的岳麓书院之后,会议旋即进入正式的报告讨论环节。第一场讨论的主题是“墓中之思”。来自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煜副教授以《阊阖(璧门)、天门与昆仑——再论长沙汉初墓葬图像的体系》为题,对汉初长沙地区墓葬图像中的若干要素(如阊阖、天门、昆仑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汉唐中医靠谱吗他认为,墓葬图像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尤其是丧葬观念的表达形式,在其设计之初是尤为重要的。在王煜看来,一方面墓葬空间本身的扩大,流行区域的扩展,使其具有更多元的来源汉唐中医靠谱吗;另一方面随着其逐渐的流俗化,装饰、经济、标榜、制作、潮流等各个方面也不断调剂着色彩,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耿朔老师以《“于襄阳致之”:中古陵墓石刻传播路线之一瞥》为题,对宋帝刘骏在其亲自谋划扩建长宁陵的过程中,诏令襄阳方面制作石刻并运至建康的史实进行了考索。这些陵区石刻的制作,很可能吸纳了源于魏晋洛阳的碑、柱、兽组合,抬升其地位,作为帝陵的标配,成为孝武朝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这和当时墓志书写内容上扬弃东晋的简约风气,直追辞铭兼备的西晋传统如出一辙,实是六朝史上不应忽视的一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莫阳老师以《经营位置——试论襄阳南朝画像砖墓的营建》为题,通过观察襄阳地区画像砖墓的特点,探讨画像砖的制作和墓葬的营建过程,并试图由此解答不同区域人群和文化之间关联与区别的问题。在她看来,画像砖一方面是图像的载体,另一方面也是建筑材料。因此它同时被两种逻辑所约束:一是图像的逻辑,一是营建的逻辑,前者多集中体现在制砖的过程中,后者则体现在砌墓的过程中。墓葬最终所呈现的,是这两种逻辑互相制约和妥协的结果。
会议现场
11日下午,与会学者进行了第二、三场讨论。第二场讨论的主题是“以物观人”。中央美术学院胡译文老师的报告——《物与人:以战国至汉楚地贵族墓葬出土妆奁为例》,对漆奁这一战国至汉楚地贵族墓葬中常见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随葬品进行了深入考察。这些被埋藏于地下的随葬品,原为死者生前的日常用品,势必与其主人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墓主的性别、生前的喜好都会影响随葬妆奁的形式、数量及方式。回归墓主所生活的历史原境,物与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是此文主要所要讨论的问题。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向明文老师以《楚墓出土漆木虎座鸟架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为题,对楚墓出土虎座鸟架鼓的发现与分布、类型与年代、等级制度、流行背景和象征意义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其中的绝对多数主要分布于战国中期早段至战国晚期早段的江陵地区。此类虎座鸟架鼓的流行与楚文化在巴国腹地的进退时间基本吻合,重申了其楚人战胜巴人的象征意义。
岳麓书院谢一峰老师的报告——《从六博到樗蒲——秦汉魏晋间博戏宇宙论意味的淡化与消解》,认为秦汉时期的“六博”在其棋盘布局、箸和茕的设计和使用、行棋过程和相关图像出现的场域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抽象宇宙论色彩。故其虽然是一种博戏,却与式盘、《周易》演卦、权力争夺、神仙仙境等存在着抽象和具象的内在联系,非可以单纯之赌博和游戏视之。自魏晋之后,秦汉时代典型意义上的“六博”似又与稍晚出之樗蒲相混,甚至为其所取代;而在樗蒲一类的博戏中,“六博”中强烈的宇宙论意味,则已消失殆尽。
会议现场
第三场讨论的主题是“神仙可致”。第一位报告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庄程恒博士的报告《陶魂铸魄:湖南刘家岭宋墓的南北二斗图像与宋代炼度观念》,从湖南桂阳刘家岭宋墓中的南北二斗图像入手,试图将之置于南方地区宋代丧葬艺术与道教信仰视觉化表达的视野下考察图像的宗教意涵和墓葬的空间逻辑。通过对汉唐以来墓葬南斗、北斗图像梳理和南北二斗信仰在宋代道教科仪中的运用,庄文认为此类图像与宋代水火炼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墓葬后室表现了道教南宫炼度受生转化成仙的圣神空间,与前室的礼仪空间相组合,完成了让死者亡灵超凡入圣的转化。
国家博物馆孙博博士的《汉画神仙出行图的楚系渊源》一文,对汉画艺术中保存的神仙出行图像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和比较。将这些神仙出行图的图像志特征与楚文学中的神仙出行形象相比较,可以发现汉画神仙出行图有很强的楚系渊源。这类图像经由汉代工匠之手,代表了汉代民众对神仙世界想象的集体观念,反映出汉代视觉文化中楚系神仙形象的普遍流行。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图像个案中,又可以看到各地的神仙出行图并非完全一致,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该场讨论的最后一位报告人是岳麓书院的杨勇老师。他的报告以《汉代西王母的医学形象》为题,从与西王母有关的长生之药、生育、疾病诊疗等数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根据他的看法,西王母的医学形象总是与神仙、方仙道术相联系,东汉以后掌握着切实医技的名医逐渐被奉为医神,人们所崇尚的医术由巫术、神药等内容,逐渐转移到方技与本草之上,西王母的医疗功能日渐弱化。
12日上午8时30分,论坛的第四场讨论“图画天地”展开。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邵小龙老师的《椒柏精酿与走兽泉英:秦汉时期楚地的对外文化交流》一文,钩稽汉代的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被汉代人认为具有长生功效的椒柏酒与牛羊乳等,与古印度古波斯的不死药须摩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他看来,这一有关不死药的讨论,或可管窥秦汉时期楚地对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洪财老师的报告——《从出土简牍看汉代的绘画材料与书画几案》,对汉代所使用的绘画材料,以及书画是否用几案作了考察。通过对汉代所用绘画材料的考察,李洪财老师认为简牍不仅可以写字,也可以用作绘画创作和练习。综合汉代绘画作品的材料、尺寸、传世文献记载,以及出土的实物、文献记载,该文以充分的证据表明,汉代已经有了伏身书画的几案。
会议现场
最后一场讨论的主题是“释风道韵”。来自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周洁博士的《龙水题材绘画在宋代画科分类中的兴起》一文,从唐宋之际画史书写中的龙水题材绘画入手,对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北宋《圣朝名画评》、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南宋邓椿《画继》等文献中的画目分类进行了系统梳理。而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周文从形似与灵验的角度,对宋代龙水绘画的品评标准和春龙起蛰的题材展开讨论。更为有趣的是,以南宋末陈容所绘《九龙图》为代表的九龙图题材绘画,自元代起一直流传于道门之中。元代虽然严格限制民间社会对龙的图像运用,但在道教内部依旧延续了以蛰龙祈雨的方法,这也是元代以来龙水主题绘画得以在道门内部得以继续流传的重要原因。
该场的第二位报告人是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的张书彬博士。在题为《中古法华信仰新图像类型之考释——以榆林窟第3窟《昙翼感普贤菩萨化现女身图》(拟)为中心》的报告中,张书彬以榆林窟第3窟普贤变下方八幅壁画为研究对象,结合文本梳理、石窟造像思想和画面空间布局解读,对其进行图像志描述和图像学释读,讨论普贤化现女身原型在中古中国不同时期文本的演变,分析这幅昙翼感普贤化现女身壁画出现的原因,探究其所宣扬的法华信仰之于榆林窟壁画视觉呈现模式的影响,以及在东亚佛教内部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在11时开始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哈佛大学的汪悦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总结和评述,并对与会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予以高度评价。与会的贺西林教授、九位外地学者和岳麓书院的四位学者,也就艺术史研究和跨学科融合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两天来讲座中尚未来得及讨论的若干具体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当日下午,在主办方的精心安排下,与会全体学者以学术考察的方式,深入参访了湖南省博物馆。在参访马王堆帛画展厅的过程中,汪悦进、贺西林、王煜教授等各抒己见,对1号墓第二重棺头档部分的图像等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和讨论,可谓收获颇丰。
与会学者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主办者与岳麓书院的两大品牌讲座系列——岳麓书院讲坛和邀访学者讲坛协调联动,在会议期间的6月11日和12日晚,邀请汪悦进教授和贺西林教授分别作了“中国早期艺术解码:人兽母题再议”和“天庭之路——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图像逻辑及思想性”的公开演讲,由凤凰网国学频道同步在线直播,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传播效应。
汪悦进教授讲座现场
11日晚,汪悦进先生在岳麓书院博物馆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早期艺术解码:人兽母题再议”的学术演讲。现场座无虚席,凤凰网国学频道也有数万人观看了同步直播。
汪教授从分藏于法国和日本的商代青铜器——虎食人卣说起,从认知艺术史的角度,对此类人兽母题的商周青铜器进行了极为细致和精彩的解读。正如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为我们所揭示的多元宇宙一般,汪悦进教授的演讲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雕塑品的理解从三维拓展至四维,加入了时间的维度。而与许多当代艺术品对于时间的个人化表达有所不同的是,商代青铜器所呈现的时间性背后是一套以阴阳、四季的循环往复为核心的编码系统,以不同类型的动物象征来进行表达。根据汪教授的理解,这一系统既出现在商代的人兽母题青铜器中,又延续到马王堆的T型帛画里,是我们跨时段、跨媒材地理解中国早期视觉艺术的关键之所在;近年来一些考古出土文物的发现,也为汪教授的解释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材料和年代参照。
12日晚,贺西林教授来到岳麓书院邀访学者讲坛,在岳麓书院博物馆报告厅作了题为“天庭之路——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图像逻辑及思想性”的主题报告。在这场颇受关注的讲座中,贺西林教授从马王堆T型帛画底部的死亡世界谈起,从中央偏下的人间世界、中央偏上的昆仑仙境,一直梳理到位于帛画上部、与日月同辉的天国世界,结合秦汉时代的《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传世史料,将帛画中出现的仙女、人首龙身形象比定为“玉女”和“太一”,作出了不同于既有研究成果的新猜想,用精密的推理和论证,完整地展现其对于马王堆1号墓T型帛画图像程序的解读。这场想象力和严谨性兼具的讲座,也为本次论坛和与之相关的两场讲座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贺西林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的热烈交流
图文:谢一峰
编辑:沁园
标签: #汉唐中医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