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方法饮食方面的养生妙招

changweiyan 308 0

  饮食与养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人体通过饮食来摄取相当的热量饮食养生的方法,以此来维持生存,进行各种活动。可以说食物是人体的源动力,是生命基础之一。反过来,饮食的量与质又影响和决定饮食养生的方法了人体的生存状态是否健康。饮食与养生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古往今来,人们已经用自己的智慧为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诠释。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求也。这位大医药学家指出饮食能排除邪气以安脏腑,资养血气,使精神爽快。他认为节制饮食也是养生法之一,应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酢(醋)则伤骨。”这里旨提醒世人饮食应当饥饱有度,提倡少吃多餐的养生之法。

  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渔认为饮食饥饱的标准是七分饱。他说:“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也。然又岂无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时?则失之太饱。其调饥之法,亦复如宁丰勿啬。若逾时不久,积食难消,以养鹰之法处之,故使饥肠饮绝,则似大熟之后,忽遇奇荒。贫民之饥可耐也,富民之饥不可耐也,疾病之生多于此。从来善养身者,必不以身为戏。”他以田禾为喻:“如田畴之水,务与禾苗相称,所需几何则灌注几何,太多反能伤稼。”

  晋人嵇康(224—263)曾写专文论服食养生的重要:“人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宋沈作喆《寓简》论饥饱谓:“以饥为饱,如以退为进乎?饥未馁也,不及饱耳,已饥而食,未饱而止,极有味,且安乐法也。”明沈仕所著《摄生要录》也说到:“善养性者,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可见古人大都非常注重饮食的饥饱应掌握分寸。

  此外,还有人提倡少食。如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食诫篇》说:“所食逾少,心愈开,年愈益饮食养生的方法;所食益多,心愈塞,年愈损焉。”不过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时下许多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子片面地追求苗条婀娜的体态,盲目地通过节食来减肥瘦身,做法不但有些残酷,而且有可能因此而患上厌食症,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身体的各种疾病,实在是极不可取的。

  当代著名舞蹈家赵青认为,用不吃饭或少吃饭来减肥并保持轻盈体态的办法是不合适的,必须合理地调配饮食结构才能既美体又不伤身。她的观点是不吃或少吃含淀粉多和甜食,晚上尽可能少吃东西,可以经常食用蜂蜜,不但易于被人体吸收又不长肉发胖,还能滋润皮肤。

饮食养生的方法饮食方面的养生妙招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肖长华是一位梨园老寿星,在世九十多岁。他说有规律的饮食乃是养生之要务。平时他吃饭有定量,午饭较足,晚饭量少,也从不吃什么滋补品,最喜欢吃的是菠菜、萝卜、豆腐、豆芽之类的蔬菜,一周必吃上一两顿窝窝头。他说:“粗粮对于人的肠胃是不可缺少的,它所能起到的功能决非鱼肉所能替代。”可见,他对膳食的营养结构也很重视。

  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人提出了朴素的饮食营养观点。吕不韦《吕氏春秋》中说:“食勿强厚味”,即要清淡平和;“勿以烈味重酒,”不但要少饮酒,更不要喝烈酒,肉也要少吃。他还在饮水问题上有独到见解,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最早认识到水质与健康关系的第一人。《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九重)与(辟足)人。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疸与痤人。苦水所,多(九王)与供伛人。”这种说法具有相当的科学性,现代医学早已证明,水中含有各种微生物和微量元素,如钙、锌、碘、硒等,它们都与人体生命有直接关系,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缺硒会引起克山病。

  清人朱彝尊总结他的养生经验说:“养生之人,饭必好米,饮必好水;蔬菜鱼肉,但取常物,务鲜务洁,烹饪合宜,不事珍奇,不突炙(火甫寸),足益精神。”清梁章钜撰《精馔》论饮食谓:“古人之讲求精馔,实本养生之道。若所食皆粗而不精,即难免有损无益,故《乡党》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列举其祖先养生之法:清酒不过三巡,嘉肴不过三簋,不喜宿物。食后或习铅椠,或走百步,或对奕一局,说:‘饭余必疲倦,纵不能劳加,疏通之。’”

  近者如孙中山则盛赞:“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谈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养生者也。”他说自己曾患“胃不消化之症,”久治不愈,请教精于中国食疗之一学者,令多食坚硬之蔬菜、鲜果,结果“食量有加,身体康健胜常”。(《孙中山选集》上卷每106—116页)

  当代文学巨匠郭沫若的饮食之道则是不忌口,不偏食。他是四川人,喜食辣味菜肴,但他也常食北京风味菜,还爱吃野菜及一些植物的茎、叶、花,如枸杞子嫩尖、早春野菜二月兰,入夏之后吃木槿花汤。他主张少而精,反对暴食暴饮,他说的精是烹调要精,清淡适口,不食油腻过大的荤菜。

  由此可见,从古到今,人们都很注重饮食的饥饱与营养两个方面,饥饱是度的掌握、量的多少,而营养则是质的学问。可以说,这二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此外,还有很多人提倡通过适量的药物类食品对人体进行必要的滋养和进补,并且,中华民族历朝历代都编撰了专门关于食疗的典册书籍,在相当多的医药学著述中也一定保留部分章节介绍食养、食疗。诸如《本草纲目》、《食疗本草》、《食物新本草》、《养余月令》、《调疾饮食辩》、《随息居饮食谱》、《宋氏养生部》、《饮膳正要》……真真是名目繁多、浩如烟海、不可胜数。时下,各大菜系的菜谱中都把滋补养生的药膳列为一个重要的栏目,药膳的原材料也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可见,从古至今,饮食与养生的密切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清朝的乾隆皇帝活了89岁,在位6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掌权最久寿命最长的帝王。御医谈他有十六字长寿秘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末句便是根据季节和身体强弱吃最滋补品补充营养。

  而近人林语堂则认为中国人一直以来对食品和药物就没有明确的区分开来,抱着一种“凡有益于身体者就是药物,也都就是食物。”“中国人……似药物而常为人所吃食,以为足以助人致于长生的食品有:天门冬、生地、枸杞子、白术、黄精,尤其是人参和黄芪等物为贵品……西方医学直到上一世纪方始发现(猪)肝之为物,具有补血的功有,但在中国则极早就拿这样东西为老年人的补食。(《生活的艺术》)”

  社会发展到今天,作为饮食王国的中国,各大菜系各地方都借着文明经营之翼极大地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人们的饮食观念也由简单的一天三顿吃饱转变为追求营养价值,饮食与健康的统一与和谐。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老王不卖瓜)

标签: #饮食养生的方法